top of page

《持咒與觀想》

經典與咒語皆為佛陀無上的法寶,真言則是菩薩度化眾生的殊勝法門。每一尊菩薩因其願力不同,所展現的方便法亦有千差萬別,但無論何種法門,皆是大慈大悲的顯現,意在幫助眾生隨其根器,依緣起妙用,開啟內心的光明與智慧。

誦經、念佛、持咒的真正目的,乃在於潛移默化地轉化內心,將妄識轉為般若智慧,最終回歸清淨的自性菩提,證得圓滿覺悟。初學者可以從簡單的修持開始,例如持誦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以此為契機進行禪修,專注內心,逐步進入修行之門。

除了誦經與持咒,修持中的觀想亦是至關重要的一環。觀想能幫助我們深化對法門的理解,並與本尊的慈悲智慧相應。修行之時,需思惟眾生在世間、輪迴之中所受的無量痛苦,於心生起真切的慈悲心與悲憫心。當持心咒時,我們可以配合冥想,努力與本尊建立深刻的連結,開啟內在的感應道交,並接收本尊的加持與祝福。

具體而言,可觀想本尊顯現在自己面前,並生起清晰的意識:自己持誦的每一句真言,都是在供養本尊,讓本尊「聽」到咒語的妙音。進一步觀想,與本尊逐漸合而為一。觀想本尊發射無量的光明,照耀全身,光芒如甘露般灌頂,從頭頂注入,清涼柔和,將累世的業障如流水般從腳底排出。心中憶念本尊的無量功德,進而觀想本尊的形象遍佈虛空,無處不在,彌滿宇宙之間。

同時可觀想這光明不僅照耀自身,也照耀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皆得加持,離苦得樂,開啟智慧,步入解脫之道。如此觀修能讓修持者心懷廣大慈悲,逐漸超越自我的局限,達成與本尊智慧心的相應。然而這樣的觀想法需要一定的基礎,應循序漸進,隨著修持的深入逐步熟練。唯有透過不斷練習,才能明心見性,體悟法身的真實性。

修行的道路如同耕耘心田,需以耐心與信心一步步精進。不論誦經、持咒還是觀想,皆是調伏內心的殊勝方便,最終目的在於喚醒我們內在的佛性,開啟無盡的慈悲與智慧。只要堅持修持,隨緣隨力,終能與諸佛菩薩的願力相應,圓滿菩提、度化無量有情。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