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令你成為全世界最 快樂的人》
.jpg)
在現代社會中,壓力、焦慮和忙碌的生活節奏讓許多人感到疲憊不堪。然而有一種簡單而古老的方法,不僅能幫助我們找回內心的平靜,還能讓我們變得更快樂——那就是冥想。讓我們從科學的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明就仁波切和理察‧大衛遜的科學實驗
理察‧大衛遜教授是舉世知名的心理學家及神經科學家,他專注研究哪些大腦迴路對憂鬱、焦慮等負面情感的影響。於1992年他與達賴尊者的見面令到他有全新的研究方向。達賴尊者提議可以同時研究友愛、慈悲等正面情感。2002年,理察‧大衛遜教授 (Dr. Richard J. Davidson) 邀請明就仁波切參與其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實驗研究。 他們透過腦成像技術觀察禪修對高階禪修者大腦的影響。
明就仁波切是藏傳佛教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從小患有嚴重的恐慌症。13歲時他通過禪修成功克服了這一困擾,並在17歲時成為藏傳佛教史上最年輕的閉關上師。因此,他是這個研究的最佳對象。研究結果令人震驚,明就仁波切在禪定狀態下,大腦中的快樂指數躍升了百分之七百!這一數據一度讓科學家懷疑儀器出現了故障。明就仁波切亦被美國時代雜誌譽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冥想如何改變大腦?
理察‧大衛遜教授找來研究對象包括明就仁波切在內的8名長期佛教修行者和10名健康學生志願者。這些修行者接受了超過10,000小時的禪修訓練,而對照組則沒有冥想經驗。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通過腦電圖(EEG)記錄了參與者在冥想狀態下的腦電波變化。結果顯示,長期修行者在冥想過程中表現出顯著的伽馬振盪(Gamma Oscillations)。一般人的伽馬振盪只能維持極短時間(少於一秒),但長期修行者卻能長期維持高幅度的伽馬振盪,並在整個禪修過程中保持同步。這些震盪不僅在冥想期間存在,而且在正常的清醒狀態下也維持比常人高幅度的伽馬振盪。
伽馬振盪是一種高頻腦電波,與注意力、記憶和意識密切相關。以下是伽馬振盪的幾種重要功能:
1. 感知整合:伽馬振盪幫助大腦將不同感官信息(如視覺、聽覺)整合成一個統一的感知體驗。例如,當你看到一朵花並聞到它的香味時,伽馬振盪幫助大腦將這些信息整合為「花的整體體驗」。
2. 注意力與專注:伽馬振盪與注意力集中密切相關,尤其是在選擇性注意任務中。當你專注於閱讀時,大腦的伽馬振盪活動會增加。
3. 記憶形成:伽馬振盪在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的形成中起關鍵作用。學習新知識時,伽馬振盪會促進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和存儲。
4. 意識與覺知:伽馬振盪被認為是意識狀態的神經基礎之一,尤其是在高度覺知的狀態下(如冥想)。
其後對照組進行了兩週的冥想訓練,每天30分鐘,一共七個小時的實踐。在訓練過程中,對照組受試者被要求想想他們關心的人,例如他們的父母或愛人,並讓他們的思想充滿對這些人的愛或同情(透過想像一個悲傷的情況並祝福那些人免於痛苦和幸福)。經過一些訓練後,受試者被要求對所有眾生產生這種感覺,而不需要特別考慮任何特定的人。
研究顯示接受冥想訓練的人大腦的前額葉和腹側紋狀體的迴路有作改變。這個迴路對正面情緒有著關鍵的作用。這些接受同情訓練的人亦更願意親近社會,積極地樂於助人。這些初學者只需七個小時的實踐便能改變大腦,這表明神經的可塑性。理察‧大衛遜教授得出了這個非常簡單的結論,那就是幸福是一項可以學習的技能。
如何冥想去達至快樂?
已知大腦是可以通過覺知訓練改變,那麼我們應如何通過冥想去改變我們的心智世界呢?如果你是初學者,建議不要一開始便進行長時間冥想,而是每天堅持五分鐘,逐漸養成習。隨著時間推移,你可以延長冥想時間,過程也會變得更輕鬆。
冥想方式有很多種,有些人喜歡閉上眼睛靜坐、專注於呼吸;有人偏愛聽頌缽或念咒;有人選擇視覺化,如凝視觀世音菩薩畫像;有些人觀想眾生離苦得樂的情形。無論哪種方式,選擇讓你感到最舒適的方式開始即可。
剛開始冥想時,思緒難免會不斷湧現,例如工作上的失誤或與朋友的爭執。冥想就像心靈的鍛煉,幫助我們覺察情緒和分心,然後溫和地將注意力拉回當下。透過這樣的覺知訓練,我們學會與想法和情緒保持距離,只是觀察它們的來去,同時提醒自己專注於此刻。
冥想時無需刻意壓抑它,想像自己站到火車站上,看著一列列的火車經過。這些火車就是你的思緒。你只需靜靜觀察它們的出現與消散。久而久之,當情緒如憤怒出現時,你更能輕易察覺它,明白它只是一種感覺,不再被憤怒牽着鼻子走。
一起成為最快樂的人
當我們沉溺於悔恨過去,我們便活在了過去;當我們焦慮未來,我們便活在了未來。然而,我們真正能擁有的,只有「當下」這一刻。從今天開始,試著每天花幾分鐘冥想。感受它對你心智的改變,學會好好享受當下。 或許你也能像明就仁波切一樣,成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